【传统文化进机关】儒家故事丨王弼:清谈场第一人
发布日期: 2024- 02- 01 10: 20 信息来源: 孔子研究院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们一提到魏晋南北朝,就想到这是一个国家分裂、政治黑暗、战争不断的历史时期。事实也正如此,“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正是由于统一的专制权威的破产,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全面觉醒,人文理性得到张扬,这一时期反而成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似乎唯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可与之媲美。相比于两汉士人读经做官的单调生活和精神追求,魏晋士人表现的更加自我化、人性化。仕途不再是他们唯一的人生选择,他们有了多方面的选择可能性,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或可以解释为何这一时期大经学家较少,而文学家、艺术家层出不穷,士人不再只是皓首于读经解经高官厚禄,而是看重精神自由的追求,文学艺术就是最好的体现形式。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宏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为后人神往的魏晋风流,实际上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除去以上所提到的诗文、书画等艺术形式,还有一种文化形式也典型体现魏晋风流,即清谈。

很多人对魏晋清谈有误解,认为清谈就是喝酒、喝茶、乱聊天。仅从形式上看,喝酒品茶、聊天辩论的确是清谈的重要内容。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认为清谈就是酒足饭饱之后无聊的谈资,一逞口舌之快。喝酒、辩论不是清谈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主要内容,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其实,清谈是一种高级的学术社交,是由当时最有教养、最有才华的顶尖知识分子组织参与的一种学术活动。

清谈的组织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套严密的规矩,需要平等宽容的环境、严格的逻辑推理、精致的言词、美丽的仪态风度,还要有合适的场所和必要的道具(如麈尾)。这样,人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清谈之中,除掉利益、身份、目的等现实的羁绊,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满足。在《世说新语·文学》里就记载了一场殷浩和孙安国之间的论辩。孙安国到殷浩处谈论,彼此交锋,反复争辩,客主双方都没有间歇。左右盛来饮食,冷了再温,温了又冷。如此数次,都来不及吃。辩论越来越激烈,两人用劲挥动麈尾,麈尾毛脱落在食物中。直到天色渐渐黑下来,都忘记了吃饭。殷浩对孙安国说:“你莫作强口马,我会穿起你的鼻子。”孙说:“你没见过决鼻牛吗?别人会穿贯你的面颊!”这就是一场典型的清谈。对于当事人而言,清谈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最终决出胜负,更在于过程中的精神享受,在于对真理的共同追求,其乐无穷。

清谈的核心就是辩论,通常存在三种形式:一种是由一个人主讲,其他人只是聆听,这个人一般是公认的学术思想领袖和大师。第二种是两个人论辩。旁边有欣赏聆听的观众,两个人辩论的时候,一方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反驳,精彩的辩驳会持续几十回合。这是最普遍的清谈形式。第三种是几个人共同讨论,参与者都可发言。当然,采取何种形式,自然要由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也可以在各种形式中自由转换,不是固定不变的。形式是次要的,真理的追求才是清谈的最核心的目的。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创建者,亦是一位辩论大师,可称得上是魏晋清谈场上的第一高手,其思想锋芒所向,所向无敌。事实上,王弼正是通过清谈上的精彩表现而逐步确立自己在思想界的地位和宣扬自己的玄学思想的。

最能体现王弼清谈功力的是正始五年王弼参加何晏主持的一次清谈。当时,何晏已经贵为吏部尚书,又是著名的玄学大家,尊为玄学界的领袖,经常组织玄学清谈。虽然王弼“幼而察惠”,年纪轻轻就有着很高的玄学素养,也有了一定的名声,但当时的清谈场仍然属于何晏、夏侯玄、裴徽等中老年一辈的玄学家的舞台,他们既是清谈的组织者,又是清谈的主要参与者,主导着清谈的风向。王弼毕竟只有十五六岁,还未成人,应该位列可期的玄学后起之秀。事实是,这位年幼的后起之秀,在这次清谈中独放异彩,无有敌手,直接将清谈推向了一种极致,使参与者体验到了妙不可言的精神享受。

有意思的是,正始五年的这次最高等级的清谈,竟然是缘于一次偶然,而非刻意安排。由于还未成人,王弼还不能自在地参与社会活动。再者,对于何晏等人而言,他们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王弼只是后生晚辈,还不足以跟自己平起平坐。此时的王弼并不属于清谈场的常客和主角,自然也就不是清谈场的必邀之人。这次清谈也是如此。何晏在自己的府邸组织了一场清谈,谈客满座,辩驳往返,热闹非凡,高潮频起。在清谈辩论已要决出胜负趋于结束之时,王弼才姗姗来迟,他就没能知晓先前的论战,只是赶上了结尾,听个结论。照一般情形而言,作为组织者的何晏,应该做个总结发言,宣布获胜的观点和清谈的结束。然而果真如此,便不会再有王弼的风采。

不知是还未尽兴,还是偶然起意随口一问,何晏不仅没有宣布这一场清谈结束,而是在见到王弼来之后,将刚才论辩中得胜的那个观点介绍给王弼,并说道:“我们都认为这个观点已经是最好的了,你认为怎么样呢?你还能驳倒它吗?”正是这一问,才有了后来的事情,看来即便是天才也是需要机遇的眷顾。而王弼也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遇。

王弼毫无迟疑地对得胜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反驳,四座听众对王弼的新观点深深折服,无人能继续提出异议。或许有人认为这场清谈应该到此以王弼的胜利而结束了。但是,对于王弼而言,驳倒他人的观点才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让在场所有人都吃惊的一幕发生了。面对没有对手辩难的清谈场,王弼语出惊人,自己驳倒了自己刚才已取胜的观点。然后,王弼自己扮演辩论的正反两方,轮番反驳对方的论点,奇峰突起,妙不可言。至此,清谈场已然成为王弼一个人的表演舞台,胜负已经不重要,结果已经不重要,合理与否、有没有价值也都不重要,王弼已经是在挑战人类思维的极限和思想的边界,这或许就是清谈吸引这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魅力、诱惑所在吧!

经此一战,王弼在清谈场上声名鹊起。很多杰出的玄学名士都败在王弼的谈锋之下。我们知道,钟会本身就是一位精通名理学的大辩论家,却十分佩服王弼的高论,认为比自己要棋高一着,甘心认输。可以说,清谈场上的王弼,谈锋锐利,所向无敌。对于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从后人的评论中获得进一步验证。在《晋书·陆云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西晋时人陆云(陆云出身江东有名的吴郡陆氏,是有名的文人,与其胞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本来不修玄学,也不善清谈,后来陆云能够儒玄兼修就得益于与王弼的“神交”。当然,陆云与王弼的交往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陆云有一次去拜访故人,因为想着到故人家里留宿,就着急赶路,中途不停留。可是,陆云还是未能在天黑之前赶到故人家,而且还迷了路,不知前进的方向。就在陆云着急之时,他忽然看到草丛里有火光闪耀。陆云就朝着火光的方向前行,在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户人家请求借宿。在那户人家中,有一位俊美的少年,两人说话投机,“共谈老子,辞致深远”。第二天一早,陆云告辞,继续走了十多里地就到了故人家。陆云就向故人说起昨晚的际遇,故人却告诉陆云方圆几十里地内没有其他人家居住。陆云似有所悟,就回头找到昨晚借宿之地,发现那里实际是王弼的坟墓。自从那晚与少年“共谈老子”之后,陆云的清谈有了长足的进步。此事或许是虚构的,却也能说明西晋时人仍然将王弼视为清谈的偶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